孫云曉:培養(yǎng)孩子情商的五個步驟和兩個要點
信息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5-07-30 瀏覽量:4717次
高情商是訓練出來的
如果一味掩藏或轉移孩子的情緒問題,久而久之,這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成了垃圾,成了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交流,將對孩子長期的發(fā)展產生更大的影響,使其養(yǎng)成一種特別的智商:一種處理周圍人際關系、掌控自己情緒的智商,即情商。
每次看到孩子出問題的媒體報道,驚嘆的同時,往往會伴隨著困惑:那些不幸的父母,人品似乎沒有明顯缺陷,教育孩子也很嚴格,怎么就會攤上這事呢?而培養(yǎng)出成功孩子的父母,往往極其普通,他們有什么魔法,也常常令人難解。
就絕大多數情況而言,我從不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甚至認為父母之愛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動力。但懷揣一顆愛心的父母也需要反思,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愛?究竟什么樣的愛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輕視、壓抑和放任都可能釀成悲劇
按照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管理訓練創(chuàng)始人約翰·戈特曼博士的研究,父母們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即輕視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
輕視型父母,就是為孩子的負面情緒關上發(fā)泄的大門。典型案例是1996年4月,7歲的杰西卡在嘗試成為飛越美國的最年輕飛行員時,她乘坐的單引擎飛機不幸墜毀。據《紐約時報》報道,杰西卡的媽媽平時不允許女兒在話語中使用“害怕”、“恐懼”、“難過”等負面詞匯?!昂⒆邮菬o畏的,”她認為“無畏是孩子的天性,恐懼是大人后天植入他們體內的?!迸畠河鲭y后,在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她說:“我知道大家現(xiàn)在想要什么。眼淚。但我不會那樣做。情緒是非自然的,是不真實的?!?/p>
在懷俄明的暴風雨中起飛的杰西卡和飛行教練,在飛機迫降時是否依然掌控飛機,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如果杰西卡的家人平時允許她表達心中的恐懼,如果能思考他們讓飛行員在風雨交加的天氣里起飛是否明智,或許這場悲劇就能得以避免。
這些年來流行的“虎媽”、“狼爸”之類所謂教育經驗充分說明,輕視孩子的權利,輕視孩子的情緒,輕視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qū)。中國目前存在6000多萬留守兒童,沒有親人照看的獨居兒童多達200多萬,可見對兒童的輕視達到何等驚人的程度。據多項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偶爾與遠在城市打工的父母通話時,父母往往只問學習成績和吃飯怎么樣,很少聽孩子訴說生活的難題和心中的煩惱。實際上,忽視孩子內心世界和情緒變化的問題,即使在生活條件優(yōu)越的城市家庭也比比皆是。
壓抑型父母與輕視型父母有類似之處,他們不只忽略、否定或縮小孩子的負面情緒,還壓抑這種情緒,結果他們的孩子常常因為表達悲傷、憤怒或恐懼等情緒被斥責、管教或懲罰。為了保護孩子免受情緒上痛苦的折磨,這些父母會刻意避免或叫停那些可能帶來眼淚或壞脾氣的情緒共享時刻。比如,以培養(yǎng)堅強男人的名義,對表達恐懼或悲傷之情的兒子進行懲罰;以養(yǎng)育善良女人的名義,要求女兒把憤怒往肚子里咽,強顏歡笑。到最后,這些策略的效果適得其反,因為這些孩子錯失了體會自己情緒的經驗,不懂得如何有效應對情緒,所以長大后對生活的重重挑戰(zhàn)毫無準備。
類似案例在中國不難見到。比如已被處決的大學生殺人犯藥家鑫,就生活在一個典型的壓抑型家庭。據他本人訴說,他被父親逼著在地下室練琴,彈不好就不許出來也不許吃飯,甚至經常挨打,于是他非常害怕犯錯誤。所以,車禍發(fā)生時,他最害怕的就是被人纏上,因而持刀殺人。由此可見,心中的負面情緒如果不能及時釋放和疏導,其危險不亞于一顆炸彈。
什么是放任型父母呢?他們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論孩子表達何種情緒,他們都會急切地表示無條件認同。但問題是,放任型父母通常缺乏指導孩子應對負面情緒的技巧,或者根本不愿意這樣做。面對孩子的感受,這類父母采取的是不干涉的態(tài)度。他們把應對憤怒或悲傷等情緒,簡單地當成一種壓力的釋放: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父母的使命似乎就圓滿完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由于對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中國許多父母崇尚所謂自由的教育,給孩子無邊無際的自由,卻沒有基本的規(guī)則和要求。例如,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夢鴿夫婦屢屢放縱孩子,導致未成年孩子涉嫌犯罪,就是一個影響廣泛的典型案例。
顯然,問題孩子往往出自輕視型、壓抑型、放任型的家庭。這三種類型的家庭教育猶如三面鏡子,請父母們經常自覺地照一照,真正做到引以為戒。
要與孩子共情,又要分清界限
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案例,都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共同規(guī)律,即決定父母教育孩子水平高下的,不是文化素質也不是經濟能力,而是教育素質,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約翰·戈特曼博士所推崇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就是教育素質高的父母。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有某些相似之處——無條件包容孩子的感受,不會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更不會因為孩子表達情緒而輕視或嘲弄他們。然而,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擔當起孩子情緒世界導師的角色。他們不只接納孩子的情緒,更對不當行為劃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調整情緒,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
約翰·戈特曼博士認為,情緒管理在嬰兒期、幼兒期、幼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有不同的訓練要點,父母要抓住情緒管理訓練的5個關鍵步驟,指導他們解決問題。
在我看來,情緒管理訓練最為緊要的是兩個關鍵點,其一是共情,這是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也是情緒管理訓練的基礎。其二是分清是非界限,這是引導孩子成長的指南,也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奧妙在于,共情與分清界限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關于家庭教育,我的基本觀點之一是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甚至可以說,關系好壞決定教育成敗。而關系好的前提就是共情,即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有知音的能力。好父母永遠跟孩子是一頭的,因為共情能讓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的盟友,而非旁觀者。
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指導孩子的行為
或許有很多人會質疑與孩子共情的父母,教育原則哪里去了?其實,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于接納孩子的行為,而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才可能指導孩子的行為。
前不久,聯(lián)想集團第二次請我為職工舉行家庭教育講座。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該集團一位女職工很會引導孩子。她讀中學的女兒去美國參加夏令營活動,身上只帶了300美金零花錢,而有些同學帶幾千美金,花錢大手大腳,還譏笑她是窮光蛋。女兒回家后很郁悶,母親與其聊天,表示理解女兒的感受,但母親問女兒:你們花的錢是自己掙的嗎?靠揮霍父母的錢來炫耀是本事嗎?學生之間應該比什么呢?女兒頓悟,如釋重負。后來,勤奮努力的女兒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香港大學[微博]并獲得了獎學金。
這位母親的成功經驗,就是接納孩子情緒,并且劃清界限,指導孩子解決問題。如約翰·戈特曼博士所說,孩子與家人在情緒上的互動,能成為培養(yǎng)良好價值觀的基礎,進而培養(yǎng)有道德觀念的個人。
我贊同哈佛大學教授羅斯·派克的觀點,人的發(fā)展有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二是獨立性。母親在培養(yǎng)孩子親密性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父親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進一步想想,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而情商恰恰是人格最自然、最深厚,也是最圓潤的部分。發(fā)展親密性和獨立性都與情商密切相關,情商低下就沒有真正的親密性和獨立性。
情緒管理訓練的五個關鍵步驟
察覺到孩子的情緒。
把情緒性的瞬間當作增進親密感,對孩子進行指導的好機會。
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傾聽孩子的心聲,認可孩子的情緒。
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用言語為情緒貼上標簽。
劃定界限,指導孩子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