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2-11 信息發(fā)布:無 瀏覽量:1513次
3月26日下午,全市60多名小學語文第三學段教師聚集在河頭小學,進行了第三次單元教學研討活動。
首先聽了河頭小學陳霞老師執(zhí)教的公開課《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研訓中心周怡和老師結合河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特點對研究課進行了精彩的點評,然后,分年級組聽取了河頭小學四位老師主講的教材分析。
在點評環(huán)節(jié)中,周老師對陳霞老師的教學設計予以了較高的評價。陳老師具有較強的文本解讀能力,具有較強語文課程意識及教學設計意識。教學主要圍繞三處對比,把握課文主旨,體驗人物品質,觸摸語言涵蘊,啟迪思維想象。
1、“殺”與“不殺”
殺大黑騾子的理由很充分,因為當時情況已經很危急了,斷糧了,連野菜都挖不到了,什么吃的都沒有了,戰(zhàn)士們紛紛倒下了,再不殺牲口作為食物,將會有更多的戰(zhàn)士犧牲,后果不堪設想。課文中的“饑寒交迫”、“燃眉之急”等詞語都說明了這一點。
不殺大黑騾子的理由也很充分,因為它勞苦功高,“從江西出發(fā)時就跟隨彭德懷”、“一路上又馱傷病員,又馱糧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而且,彭德懷和它情同手足,有時彭德懷撫摸著大黑騾子念叨著:“你太辛苦了,連一點料都吃不上?!闭f著,就把自己的干糧分出一些,悄悄地塞進大黑騾子的嘴里,一直看著它吃完。殺了它,顯得忘恩負義,也不忍心。
在教學中,陳老師讓學生找到“殺”和“不殺”的原因。通過“情”與“理”的激烈碰撞,逐漸使學生明白:“殺”是愛戰(zhàn)士,“不殺”則是愛騾子,孰輕孰重,一目了然。這樣,也使學生很容易地體會到了彭德懷更愛戰(zhàn)士們。以“殺”與“不殺”的思辨與爭辯引領學生閱讀課文,品讀文字。
2、“無情””和“有情”
下命令殺掉大黑騾子的不是別人,正是它的主人,而且主人的態(tài)度極其堅決:一出口就是命令、大聲地說、怒吼……甚至用槍逼著副官長動手??磥?,彭德懷是真的要殺坐騎,殺在長征途中共患難的“戰(zhàn)友”了。
在無情的背后,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彭德懷“有情”的一面:悄悄地分干糧給大黑騾子吃、背過臉去流淚、摘下軍帽、不吃肉湯……看來,即使下了命令殺大黑騾子,也絕不是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無情無義,而是另有原因的,那個原因肯定是更重要的。
讓學生找到體現(xiàn)彭德懷“無情”和“有情”的語句,懂得彭德懷對戰(zhàn)士們的“情”戰(zhàn)勝了對大黑騾子的“私情”,就進一步體會到了彭德懷更愛戰(zhàn)士們。
3、“只殺”和“全殺”
只殺其它5頭牲口,而留下大黑騾子,這仿佛是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也是戰(zhàn)士們提議的,把大黑騾子留下來,是沒有任何人會提出意見和批評的。如幾個警衛(wèi)員聽說后也急忙圍攏過來,大聲說:“軍團長,大黑騾子可不能殺呀!”“還是把大黑騾子留下來吧!”大家仍在請求。槍聲沒有響,誰也不愿意開槍。二十分鐘過去了,仍然沒有聽到槍聲……換言之,大黑騾子是可以不殺的,它是彭將軍的坐騎,它是有身份的,而其它的都是普通的戰(zhàn)馬,是無足輕重的。
再說“全殺”。凡是部隊里的牲口,一視同仁,全部殺掉,而且先殺大黑騾子。陳老師請學生對比,討論之后,達成了共識:“全殺”體現(xiàn)了彭德懷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同甘共苦,大公無私的高風亮節(jié)。反之則不行???,正是彭德懷對戰(zhàn)士們的愛以及他的偉大精神鼓舞著戰(zhàn)士們奮勇向前,終于戰(zhàn)勝了天險,走出了草地:“身無御寒衣,肚內饑,暈倒了爬起來,跟上去,走到宿營地?!?/SPAN>
周老師在點評中強調,語文課堂唯有真實才有精彩,語文課堂唯有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才能形成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這篇文章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來反映彭德懷的內心矛盾進而體現(xiàn)他愛騾子但更愛戰(zhàn)士的思想感情。陳老師在課堂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戰(zhàn)士們心里肯定和彭德懷一樣痛苦一樣矛盾。手提機槍的方副官長會有哪些神態(tài)、動作?這樣設計的目的之一是學習課文中通過神態(tài)、動作表現(xiàn)心理活動的方法。另外給學生想象的空間,真正走到故事中去,體會人物情感。通過練筆不僅有效地將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又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內化進而讓學生表達自己對人物的評價和事物的看法,較好地體現(xiàn)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
周老師結合這堂課的實例評析呼吁:回歸語文教學之“本”,遵循閱讀教學之“道”
對于語文之“本”的理解,我們首先要樹立一個觀念,就是人本。對于語文課程來說,首要的是人,即學生。要了解學生,善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這才是好的語文老師。
其次要關注文本。文本的兩個層面都要關注,即精神世界和語文素養(yǎng)兩個層面,通過文本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講文本,還是按人本來講,語文素養(yǎng)也不是和精神世界割裂開來的,語文課標在講到語文素養(yǎng)的時候,也包括著對學生精神世界的關注,它是整合在一起的。
1、小學語文教學應以形象思維為主導
在《彭德懷與他的大黑騾子》這篇課文中,有很多“點”可以成為發(fā)展學生形象思維的切入口。如:“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在下軍帽……”此時的彭德懷內心是如何的?可以成為學生練筆的好機會,同時對理解本文中人物情緒的變化能起到很大的幫助。
2、要讓學生有更多“體驗”的機會
品詞悟句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何品詞悟句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在《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的教學中,“燃眉之急”一詞該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應讓學生更多地結合自己的生活?!澳阌袥]有遇到過燃眉之急?”或者“全中國人民有沒有遇到過燃眉之急?”那么,教師不僅僅是帶領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了這個詞,更讓學生有了運用這個詞的機會。
3、利用好學生“錯誤的回答”這一生成性資源
課堂是多變的,它不可能完全順著教師的預設絲毫不差的進行。因為我們的學
生,就像大森林樹葉,他們有著各自的姿態(tài)與神韻。正因為他們存在著諸多差
異,回答問題必會有水平的高低。然而,教育就是在不停地為學生糾錯。在學生
回答錯了的情況下,教師怎樣糾錯是一門藝術。既要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要
準確地進行評價與引導,這是考驗教師的智慧。
4、突出文本教學的原則,結合語境去理解語言。課文中的語言不是孤立的,總是處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只有處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語言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的。無論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一個字或一個詞在語境中的意思總是具體可感的、清楚明晰的。如果不考慮具體語境,單憑主觀臆斷,就可能歪曲課文的意思,就可能不得要領。
5、閱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尊重文體,因“文”而選擇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處理好文體與思維的關系,處理文體與語言的關系(如詩歌與童話),處理好文體與表現(xiàn)手法的關系等。
6、課堂閱讀教學應注重過程的展開。即注重學生在閱讀課文過程中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注重課堂生成效果。注重過程,就是把課堂看作學生生命的組成部分。課堂是學生生命歷程的一個階段,學生的生命表現(xiàn)形式通過課堂行為體現(xiàn)出來。"課堂生命觀"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觀念的有力矯正,使課堂教學提升到了哲學的層面。
7、閱讀教學要將講與練有機結合,讀和寫相互滲透。如果說"講"是教師行為,那么"練"就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行為。葉圣陶先生認為,"練"是學生將課文內容和教師講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過程。"練"將客觀知識和學生連接起來,從而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練習題需要精心設計。注重科學訓練的教師往往親自設計練習題,因為教師對自己的學生最了解,能夠做到有的放矢。讀和寫相互滲透大家較為熟知,經常實踐不再贅述。
短暫的活動不僅使老師感受到了河頭小學富有時代氣息的學校文化,更體驗到了河頭小學的語文老師的精神風采。他們以年級組為單位,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集體備課,反復修改講稿,最終,觀點在討論中升華,思路在辨析中明確。他們另辟蹊徑,眼光獨到而深邃,一改以往的教材分析模式,不再糾纏于教學設計流程,而是把一篇課文中最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拎”出來,就教學目標的擬訂進行闡述,在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和步驟方面,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精深的剖析、巧妙的方法,讓參加培訓的老師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