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2-12 信息發(fā)布:無 瀏覽量:1001次
4月8日下午,金壇市品德課題組一行十多人來到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參加常州市小學品德學科“同題異構”教研活動。
金壇市后陽小學的謝曉靜老師和戚墅堰東方小學的黃珊珊執(zhí)教了《天有不測風云》這課,同一課題,不同的課堂構建,共同演繹了精彩。
謝老師圍繞教材中的“大自然的另一副面孔”這一版塊,首先讓學生認識各種自然災害,并學會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引發(fā)有自己的思考;其次從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的大自然到各種自然災害中的地震的天崩地陷、家毀人亡,形成視覺上、心理上的沖擊,在中日同時7.0級的地震造成的不同生命及財產(chǎn)損失的對比探究中再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認識到失去家人的痛苦和生命的可貴;再次,謝老師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在演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剖析不足,從而將生命教育與活動融入課堂。課堂上她用音效創(chuàng)設了一個地震情景,學生真實地現(xiàn)場躲避,在親身體驗中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了問題、解決了問題。這樣的體驗是學生喜愛的、能充分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求,能形成一定的自救能力,獲得了情感體驗。
黃老師的課在和孩子們看似隨意的聊天中拉開了序幕:“清明這個小長假去哪兒玩了?那兒哪里吸引你?”輕松愉快的聊天后,黃老師又出示了上星期和同學們一起去淹城游玩的圖片,在大家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的同時,黃老師話鋒一轉:“大自然還有它的另一幅面孔,據(jù)你們所知,常州發(fā)生過哪些自然災害?”接下來的教學中,黃老師也選擇了地震為重點進行教學。首先是學生研讀文本,感受汶川地震帶來的嚴重后果,老師又補充圖片、文字資料,讓學生直面地震帶來的嚴重危害;其次,教師創(chuàng)設了三種地震來臨時的情境,讓學生分小組選擇一個話題交流:如果地震來臨,你在這些地方,會怎樣逃生?在交流中,學生代表還上臺做小老師,給大家?guī)硪环菡滟F的“地震活命三角區(qū)”的小知識;再次,黃老師還選擇了三種其他災害的案例讓學生談看法,學生討論后再利用電腦查資料補充自己的觀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兩節(jié)課后,在常州教研室王俊教研員的主持下,執(zhí)教老師和常州品德中心組、課題組、各區(qū)代表們圍坐在一起進行了評課。
評課時,老師們認為兩位老師的課堂呈現(xiàn)出了共同的精彩:
一、教師教學目標明確
一篇課文往往有一個或幾個教學主題,對于同一個單元、同一個學習主題,如何既有效地組合教材,又能充分考慮到每一課時的容量,這就需要教師準確地對教材進行深入地剖析,大膽地進行分割與取舍,恰當劃分課時任務,找準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夯實學習基礎。兩位老師都以教材中“大自然的另一副面孔”這個方面的內(nèi)容為重點進行教學。教學目標,簡潔、清晰、具體,而教學圍繞這三個目標層層推進,讓學生經(jīng)歷“知—情—意—行”的學習過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
謝老師課前設計調(diào)查表,引導學生分小組活動搜集資料。進行合理地歸納和整理。學生有指向性地收集各類災害資料,在搜集的過程中形成能力,培養(yǎng)能力,此時,學生就是學習的主體,就是主導,資料是學生自己收集的,自然災害的可怕之處和破壞性是他自己感受到的。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圍中拓寬學習視野,對自然災害的種類及危害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用他們的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悟,用頭腦去辨別,用語言去表達,兒童的行為和能力的養(yǎng)成在這里體現(xiàn)。
黃老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當?shù)卣饋砼R時,我正在小區(qū)內(nèi)、9樓的家中、 ,此時我應該怎樣逃生?學生根據(jù)不同的地點,在交流中不斷生成,不斷地補充和完善學生的逃生知識。此外,黃老師還出示了三個人類在面對災害時的不同處理方法,讓學生判斷是否正確,并思考,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學生先是四人小組討論,在得出結論的基礎上,老師又為學生提供電腦,讓他們從網(wǎng)上找資料來補充自己的觀點。老師在課堂上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主體,在小組交流合作中不斷探究,培養(yǎng)能力,內(nèi)化知識。
三、有效激發(fā)學生情感
謝老師在課上,從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的大自然到各種自然災害中的地震的天崩地陷、家毀人亡,形成視覺上、心理上的沖擊,在中日同時7.0級的地震造成的不同生命及財產(chǎn)損失的對比探究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認識到失去家人的痛苦和生命的可貴。
黃老師也通過圖片和文字資料的介紹,并配上音樂,讓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痛苦展現(xiàn)出來。
要使品德課教學內(nèi)容與形式真正融入生活,情感體驗是基本的橋梁和紐帶。而學生的道德認識只有在個體的心理過程中產(chǎn)生共鳴,成為個體的價值判斷和自我引導的依賴時,它才是有效的,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注意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是非常重要的。在有了情感奠基之后,學生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保護自我”、“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需要,有了行動的出發(fā)點。
同時,兩位老師還有各自的閃光點。
評課老師們肯定了謝老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在“躲”的活動中體驗的做法,認同了黃老師結合常州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謝老師在面上選點,以地震這一災害為突破口,從學生自己找資料了解它的危害,到教師補充視頻資料,再到地震來臨時的自救“三字經(jīng)”,最后到以堅強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災難,一路向縱深探究。
黃老師則以幾個素材為基本點,引導學生去更廣闊的面上探究。
此外,老師們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1、在選擇災難的材料時,考慮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 不能徒有“降龍之術”。
2、課堂上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與思維方式上多著力。
一下午的教研活動結束了,但我們對的品德學科的研究之路還未結束。幸甚,成長路上,有你,有我,有我們。
附件:簽到單
(供稿 薛埠小學 季小香)
昨天訪問: 349442 ?| ?今天訪問: 110709 ?| ?本月訪問: 7301274 ?| ?上月訪問: 6788709 ?| ?訪問總數(shù): 214337358
?Copyright? 2019-2024 金壇教育服務 蘇ICP備06023074號